分答起死回生 知识分享的风险和未来在这份万字报告里

www.96kaifa.com | 2016-10-28 |

摘要:2016年10月长假之前,分答返场,但是瘦身了,只剩下三类:职场、健康和科普内容。分答消失这47天里经历了什么?
回顾一下,从2015年打赏开始流行,到2016年分答上线,引爆了知识分享经济的...

2016年10月长假之前,分答返场,但是瘦身了,只剩下三类:职场、健康和科普内容。分答消失这47天里经历了什么?

回顾一下,从2015年打赏开始流行,到2016年分答上线,引爆了知识分享经济的热度。这意味着,个人所拥有的无形的知识和技能,有条件随时转化成知识商品,进行市场化的直接交易。内容付费,开始出现一个有希望的市场,供需两端明确、交易规则清晰,综合型和垂直型的产品集中涌现,眼看知识分享经济就要野蛮生长了。

互联网正在经历从免费到付费的演变。知识分享经济一把火,将免费烧成了付费,走出了重要意义的一步。长期以来,互联网是免费分享论的天下,分享是互联网精神、免费才能普惠民众、知识不是商品,不一而足。而为知识买单,一直是说的起而干不起,许多致力于收费的知识分享平台,饱受侵权之苦。

从打赏到分答,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:原来我们还可以设计出一种机制,让消费者自愿买单;原来这个网上,还有许多人士,会为此买单;原来小白中阶层已然崛起,知识分享经济曙光可期。

显然,为知识付费是不是伪需求,平台应该重视这个趋势,尽管当前市场规模比较小,但保障优质内容产出却是头等大事。

决定知识分享经济发展的还有三大险关。未来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呢?且往下看。

  为知识分享付费是真需求么?

整体来看,虽然知识分享经济一词火爆,但知识交易模式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。很多人疑惑,为知识分享付费,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大势所趋?

我们认为,知识分享付费是真需求,以下几个因素共同激活了知识分享付费市场,这些因素包括:

第一,大环境利好:影视/音乐等内容付费市场的逐步成熟,利好知识分享付费的用户培育。

第二,需求意愿提升:互联网上免费知识分享的痛点加剧,内容溢出,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极度下降。

第三,随着小白中人群崛起,对于优质知识付费的能力和意愿提升。

第四,供给大量存在:千万潜在知识分享者的认知盈余变现需求。

但这个市场目前看上去仍然比较“稚嫩”,用户约规模千万级,犹如2000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,巨头虽有布局,但尚未真正发力,未来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。

第一,从大环境来看:内容付费市场已初步形成。

从整个内容产业的大环境来看,内容付费市场正在逐步成熟。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、正版化等因素,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识及习惯逐步养成。

在内容产业的几大阵营中,视频、音乐、电子书付费规模均呈现高速增长。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,2015年,国内在线视频付费市场规模为51.3亿元,同比增长率为270.3%。在线音乐付费市场规模为10.5亿元,同比增长率为121.8%。kindle电子图书月付费用户有37倍的增长,并且付费图书的完成率远超免费。

知识是互联网内容的重要部分。整个内容付费市场的逐步成熟,无疑对知识分享经济是利好因素。据企鹅智酷调研数据显示,超四成网友认为知识分享付费是趋势,有价值的内容本身就应该付费。

第二,让消费者买单的商业逻辑。

为什么现在要为知识付费了呢?基于用户访谈,普遍的看法是:为知识分享付费可以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。

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和信息获取的首要途径,超过八成的人将上网浏览与搜索列为主导方式。但正是由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门槛降低,知识变“烂”,造成知识同质化严重,质量参差不齐,优质的知识被淹没和难以辨别。

人们在互联网上普遍是碎片化阅读和注意力稀缺,甄选符合自身需求的优质知识,成本和时间都面临挑战。据企鹅智库调研数据显示,近三成的人有经常会想获取特定信息或者资源却无从入手的情况,偶尔会有的人占五成。

  腾讯研究院整理

在知识的量与质难以平衡情况下,付费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优质内容,帮助人们节省时间成本,隐藏的商业逻辑逐步显现。

  第三,什么人会为知识分享付费?“小白中”

随着国民收入提升,倡导免费模式的屌丝经济已经快速蜕变为乐意小额支付的“小白中”经济。小白中,即年轻一代、白领阶层和中产阶级,这三者有交集,为了行文方便简称为小白中。在年龄划分上,主要是70后80后,其中80后更愿意为优质知识付费。例如微博付费和打赏的用户,24-33岁为付费用户的核心群体,近8成为大学以上学历。未来,随着付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能力的提升,90后甚至00后,对优质知识型内容的付费比例将进一步增长。

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,如何在互联网上以最高效率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,实现知识的按需即用,成为知识分享付费的核心动力。据调研显示,超过50%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成本进行知识交易。

小白中群体中为知识付费的规模有多大? 简单测算一下,大约会有5000万用户。

数据如何来的呢?这里需要确定两个数字,第一个是用户总量。中国互联网有多少小白中用户?没有直接数据,这里用其主体中产阶级数据来代替。根据瑞士信贷去年底发布的《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》显示,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超过美国,成为全球第一,达到了1.08亿。假定这1亿用户全部为知识分享的潜在群体。

第二个数字是预计付费用户转换比例,约50%左右。这个比例可以通过几方数据源支持进行判断。其中,企鹅智库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被调研用户有过知识付费行为,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同样有超六成用户支持为知识付费。另外,来源于相对成熟的游戏的数据似乎也能佐证。据CNNIC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上半年,2.67亿手游用户有46.6%为移动游戏付费,付费用户1.24亿。当然这是乐观估计,因为在线视频等其他内容产业,付费用户渗透率远低于游戏行业。

因此,如果按照50%左右的潜在用户是知识分享经济的付费用户,则知识分享经济的潜在付费群体规模至少为5000万人。

当然,与超级平台的用户量相比,这个数字还小,远远不够。但维持一个小众市场,具备了资格。

第四,供给端也已初具规模。

目前,国内知识分享变现的潜在群体达到了千万量级。从几个代表性的知识分享经济平台规模可以看到,例如百度知道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50万个贡献知识的注册芝麻用户,知乎2014年民间调研样本中,回答问题并被点赞过的用户,占比9%左右。如果以5000万+注册人数的最新全样本估算,具有一定水准的知识分享者达到500万左右,新浪微博具有230万+专业领域作者等,因此国内知识分享变现的潜在用户规模至少千万量级。但中国网民数量世界居首,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数量也很多,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。

供应端的用户们也欢迎知识分享经济。在过去,由于缺乏有效的变现渠道,容易加剧“知识”的盗版,使互联网知识信息的同质化、盗版化现象加剧,比如大量知乎的优质回答被在网络上跨平台盗用。如果缺乏对知识生产者的有效激励,那么容易降低知识分享的水平,以至于加剧知识生产的低质化。

现今,知识分享付费平台打开了一个新世界,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正如艾媒咨询显示,44.9%的网民认为付费问答,能够实现知识价值,39.5%的网民认为能够激发优质内容。长远来看,有助于形成优质知识生产和变现的正向激励反馈。

从数据来看反响也较好,知乎Live一次90分钟的分享能带来平均万元收益;微博数据显示2015年1-11月,微博付费阅读成交金额高达2930.7万,高质量的推送信息为每位作者带来的平均收益接近13万。

  如何保障优质分享知识的产出?

在知识分享经济的市场上,供需两端和交易规则已然成型,那么,如何保证可供变现的优质知识持续产出,就成了头等大事。优质产出,主要依赖于知识供应者。

进一步研究发现,供应者呈现L型分布的格局,两极分化明显,头部知识生产者虹吸效应明显,占据大量流量和收入,是优质知识产出的主力军,因而,在千万量级的用户中,如何区别谁是头部尾部就成了平台要思考的战略问题。

区别头部尾部知识生产者之后的运营的策略可以选择:

个人端:引入或者孵化专业领域的知识网红,形成不同于明星网红的专业性内容产出,通过粉丝基础,实现导流/变现/IP化等潜力。

企业端: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模式下的优质内容版权购买,快速打造爆品,另一方面通过与优质机构的入驻合作,开拓企业端的蓝海市场,拓展分享经济的外延。

  首先,市场是L型分布的格局

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,消费端用户更多的是进行偶遇性阅读,优质的头部内容流量更高,具有更大的变现空间,使得整个内容创业逐渐变成“奔向头部的竞赛”。据新榜调研数据显示,内容创业者月收入呈现明显的L型分布。

知识分享经济领域,供给端同样延续着“L型分布的特征,代表平台虽然头部比例不尽相同,但是大致结构是一致的。少量的头部知识分享者占据大量流量和收入,大部分知识分享者是长尾一员。

  数据来源:公开资料整理

显然,要保障优质内容的产出,首先要注重L型的头部人群。

那么问题来了,谁将成为头部的知识生产者?

其次,头部知识生产者是知识网红

  知识网红的潜在人群:PGC

知识生产者包括UGC、PGC和OGC三种角色,目前普遍呈现金字塔形。UGC是长尾个体,负责知识分享的广度。PGC是各领域的专业人士,负责知识分享的深度,其中又可以分为大V、中V等不同程度。OGC则指是职业知识生产机构的引入。

随着网红经济的爆发,PGC中的意见领袖,也逐渐形成网红的一个特定群体:知识网红,例如科学网红、医生网红、财经网红等。这类群体,同娱乐性网红一样拥有粉丝基础,已形成个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,虽然话题性相对弱,但在知识分享经济领域,具有相对持续的专业内容产出优势。

通过与知识分享经济平台的结合,能够快速直接的放大其变现能力和价值,获得头部的流量和收入,将有望成为知识分享经济的头部知识生产者。据调研数据显示,专家/大V和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是用户较为认可的付费内容提供者。

  数据来源:公开资料整理

知识网红的价值:导流/变现/IP化等。

对于各种新兴的知识分享经济平台而言,知识网红自带流量和话题,能够进行相对持续的专业内容产出,帮助平台提升精准流量的用户粘性,进而实现各类变现模式。

同时知识网红的人格化IP,更具有更大衍生变现模式的想象空间。例如培训课程(教育网红)、金融产品( 财经网红)、医生服务(医生网红)、出版物(科学网红)等。

因此,知识分享经济平台,纷纷将知识网红纳入维持自身内容供给生态的关键节点,并通过各类扶持方式,提升知识网红的专业性内容产出。

知识网红如何获取?有这样两种策略:直接引入和平台孵化。

前者是指,平台直接引入知识网红。例如知牛财经自制节目《股市大咖汇》开播,李大霄、花荣、陈浩等财经名人先后开课直播。分答关注除了明星大V之外,更加关注在教育、科普、医疗等专业领域的拥有粉丝的大V,进行价值变现。

后者是指,平台通过推荐和扶持策略,成为知识网红的孵化器。典型的就如罗辑思维,从知识网红转向推出知识分享经济平台得到,利用自身的社群用户优势进一步孵化李翔等新的知识网红。还有专业孵化机构,例如今日排行榜,它的核心则是帮助行业达人人定位、策划与项目执行,帮助他们在网络上实现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。

  再次,头部知识生产者还可以是B

  破解优质知识生产的难题:OGC合作

内容生产的一大瓶颈是如何持续性的输出优质内容,知识生产也不例外。据新榜对于内容创业者的调研数据显示,41.3%用户表示如何拥有持续性的内容产出能力,是面临的首要难题。

新榜统计的微信公众号500强中,368个公众号的认证主体分布在306家公司,即74%的500强公号是专业机构运营,在专业化和持续性的输出优质内容方面,更加具有优势。

对于知识分享经济平台而言,除了打造个体知识网红,享受粉丝经济的红利之外,还可以与OGC职业机构合作,快速获取爆品知识内容,实现导流和变现的目的。主要方式包括:

  优质内容的版权购买:传统成熟的知识生产模式

考拉FM和喜马拉雅FM等电台与知名自媒体公司签订版权协议,引入《好好说话》、《罗辑思维》等热门节目。其中,《好好说话》限时售价198元/年的课程,一天内共计售出25731套,销售额突破500万,上线当晚直播吸引近百万用户观看。

  优质机构的入驻合作:新型的知识传递和营销渠道

知识分享经济平台,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生产、传播和交易模式,也正在吸引着除了个体之外,企业市场的关注度。企业开通微信和微博账号已经成为常态,通过分答、直播等音频和视频等知识传播载体,为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更加立体互动的知识传递和营销渠道。

例如财经机构入驻直播平台,改变了过去以研报等文字内容输出为主的金融知识服务模式,包括知牛财经与广发证券等专业机构合作,微吼“金融直播间”上线后即吸引了数十家金融机构。分答,引入国资委的新媒体平台“国资小新“成为面向大众的全新互动沟通频道。

  从知识分享经济到知识按需经济的转换

当然,随着这种OGC合作模式的扩大,知识分享经济的外沿也在不断延伸,知识生产者不再局限于个体,分享行为不再局限于认知盈余,而出现了向专业化资源发展的趋势,在这种场景下,可能与按需经济的贴合更为紧密,使知识按需即用成为可能。

  决定知识分享经济命运的三大险关

知识分享经济未来怎样?长期看好,但短期内依然不能遽下结论,目前只少还需要翻越三大险关。

第一险关,知识如何商品化交易。无形难以量化的知识,进入市场中作为知识商品,进行明码标价,在陌生的个体之间达成交易,如何保证知识交易的体验。

第二